俗話說,百煉成鋼。優秀工匠之所以能在平凡中醞釀不朽傳奇,是因為他們身上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淬煉,最終煉出一身“洪荒之力”。今天讓我們共同傾聽24位中國工匠的經典語錄,了解他們身上動人的“洪荒之力”究竟是怎樣煉成的。
手藝匠人
1.中山裝製作大師高黎明:
“為挑毛病👰♀️,對著衣服一坐就是兩小時”🏔;多年來,以“觀🦤、記、畫🪪、試、查”的“高氏量裁法”為上百位中外國家領導人製裝。遇特殊體型客人♘,靠的是經年錘煉的手藝功底。為技藝傳承🤷🏻♂️,終日泡車間👈🏽,親力親為🥸😴,將幾十年精湛手藝付諸一針一線。
中山裝製作大師高黎明
2.“元首座椅”京作大師劉更生⚠️:
18歲與木頭打交道,熟識每一條花紋。鋸木頭、刨木頭🕤,毛刺紮進肉裏🎸,把手弄的血淋淋,但不願意放下手中的活,“有時候倆手腫的跟饅頭一樣,吃飯只能用勺子。”精湛的手藝和靈感的碰撞締造出傳統與現代完美契合的“皇宮椅”👃🏿。
3.製印大師張國維🔧:
12歲操刀刻字,歷經40載春秋👱🏻♂️,製印技藝已爐火純青🏮。聲聲撞擊,即成一方印章👉🏿,金石鏗鏘😊,刻下“羅格之印”。鑿壁偷光,遂成大學,張國維說🐼,“條件越是艱難,人越是容易認真。”家學傳承,他願當一根火柴桿點亮蠟燭,做一個引路人。
4.手工鞋匠王鳳才:
36年鞋匠生涯練就了“快、準、狠”的手工技藝。“手上功夫一定要麻利,要快💆🏽♂️,要準。不僅如此🤶🏻,看鞋的‘眼光’也需要不斷的培養🧖🏿♀️🤹🏻,反復看鞋才能有進步🦶🏿。”王鳳才追尋著手工製鞋的黃金價值👷🏿♀️,“鞋與腳達成舒適的默契⛹🏿♂️🫴,腳獲得真正的自由。”
5.服裝製版師蔡金昌:
40載執著於量體裁衣,嚴格執行“一人一版”🧑🦲。蔡金昌說,定製有定製的規矩。一件服裝,需要手工做一遍😜、正式做一遍。“如果我發現某個部分調整一下會更好,那所有的版型都要進行相應的調整。版型不能說已經研究好了🎗,因為它永遠沒有止境。”
科技匠人
6.建築結構工程師齊五輝:
8點到規劃局報到,9點多領繪圖工具畫圖,一畫便是一輩子。建築安全攸關性命👩🏻🦯➡️,計算與推演間托起汶川地震中的“諾亞方舟”。置身一個徘徊於鮮花和鐐銬之間的行業👩🏻🦳,齊五輝說:“每走一步如履薄冰,要走得踏踏實實,起碼能讓自己睡得著覺。”
7.數控銑工馬利冉:
沉浸銑工世界8年,用銑刀打磨出一件件精美的航天產品。翻爛數控銑工編程教材,精準的把握毫米之差,精巧賦予每個打磨的零件以生命。創新方法破解導彈關鍵零件組合難題,自帶“橫空出世”的“黑馬”範兒。隨手整齊擺放工具🦦🦙、量具的小習慣,減少的是時間👨🏽🦲,鑄就的是“全國技術能手”背後的真功夫🚍🔀。
8.滅火導彈專家邱旭陽🏄🏻♀️🚫:
與時間賽跑成了習慣👩🏽🍳🐘,克服困難,砥礪前行,是一貫的作風。歷經無數次“試驗失敗-改進優化”的無限循環過程。出遊只為尋找試驗場地🧕🏼,試驗基地過生日成福利🎰,邱旭陽說:“發射過程就當放慶祝禮炮♤,試驗成功又是一份厚禮,在家哪能過得這麽有意義?”
投彈式高層建築消防車總設計師邱旭陽
9.高樓基坑工程師周予啟🍊:
近20載,一幢幢高樓大廈在周予啟打造的地基上拔地而起,擎起中國第一高樓🍇,深入中國最深基坑🧛🏻♂️,周予啟不止一次地說🫎:“只有大樓封頂才能證明基坑是安全的🙆🏻♂️!”
10.導彈零件“縫合”師王鋒:
“焊接時眼睛必須死死盯住焊點,一條焊縫下來3分多鐘不眨眼💁🏿,當熄焊的一瞬間,眼睛一閉眼淚便嘩嘩往下流👨🏼✈️。”航天產品講究零缺陷,焊接“第一人”的王鋒在一遍遍地琢磨👐🏽、嘗試⭕️🪶、改進中找到訣竅,“焊接講究心到、眼到、手到🎡,手眼配合很重要。”
83廠的焊接大師和高級技師王鋒
11.鐵路電工孫德英:
鉆研電學是最大的愛好,20余載🤷♀️,孫德英持續進行科技創新🎆,被譽為“科技大咖”。經常“腦洞”大開的他表示,創新想法的背後是操作的重重困難👬🏻。但孫德英說:“工具做出來還要進行不斷的試驗🦕🤛🏿,沒有哪一項科研是一次就做出來的。每一個科技創新的成功👩🏼⚖️,都來源於不斷的試錯和總結🎢。”
12.建築工程師趙振敏📇:
35年來風雨求索,一心打造建築精品🏊🏽♀️🏌🏼。趙振敏說🧚🏻♀️:“所謂認真的態度,體現在工作中,那就是釘釘子精神。具體來說就是擠勁和鉆勁。”製方案,盯現場,奉上千套住房的背後,創造的也是成千份的幸福。
醫療匠人
13.腹腔鏡手術醫生崔明:
10年來為千余名胃腸腫瘤患者解除病痛🛤💷,被稱“神醫”。崔明說👩🏻🎓:“這個牌子的衣服(白大褂),有的人是‘穿不起’的👵,因為這個牌子的衣服要的不是錢,而是他們的青春和全部的熱情、汗水。”崔明心中👆🏼,醫生這個職業的不同之處是必須不斷積跬步以致千裏。
14.兒童生殖系手術醫師安冰🏵:
二十多年鉆研在小兒包皮的領域🧍🏻😽,獨創國內氣囊導管術🏃🏻♂️➡️,已治愈3萬余例兒童。醫者,除了精湛的手藝👬🏼☝🏼,更需要高尚的品德☕️,具備精誠者8️⃣,可承大醫之名。安冰說:“23年手機不離身,堅持對每位小患者24小時病情跟蹤。”
15.“肉蓯蓉之父”屠鵬飛:
40℃高溫孤身深入新疆沙漠尋找傳說中的野生肉蓯蓉,並開啟神奇的研究之旅。鉆研肉蓯蓉藥物價值的同時💂♂️💂🏿,攻克了肉蓯蓉人工高產穩產栽培技術,在國際上首次闡明肉蓯蓉的寄生機製。而且將這個“懶人作物”“玩”成了百億元的產業🔋,成為富裕邊民、安定邊疆的一劑“神藥”👨🏻⚕️。屠鵬飛說,“作為一名科學家🧑🧑🧒🧒,光做科研是不行的。有了科研成果,科學家還必須想方設法將它們推廣出去,體現其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16.心律的守護使者劉興鵬:
從醫二十余載,為驅趕病人的“心病”,爭分奪秒的奮戰在手術臺前。國內首開一站式雜交手術,為復雜心律患者打開希望之窗。喜歡挑戰與鉆研的劉興鵬只想🤦🏽♂️👩🎤,“把已經會的東西做到極致📀,在未知的地方再盡量多走一步,治愈更多的患者。”
文化匠人
17.音樂匠人徐之彤🍡:
天籟般童聲合唱的《山河已無恙》讓人為之動容。徐之彤創作的這曲民樂風格的旋律在歌詞與劇目的磨合中尋得“真寶”。真正的音樂創作需要紮實的音樂基礎和冷靜琢磨🤾♂️,徐之彤感嘆,“人就怕真的下功夫”。
18.戲曲盔箱師李碩🐤👼🏼:
自幼學畫,意外迷上盔箱📉🧜🏿,當了一名“箱倌”,盔箱便成為了一生的職業。在李碩心中,“舞臺無小事,任何一個紕漏都會影響到演出。”為避免出錯😩😝,自製木質人頭,閑暇時反復練習勒頭、戴盔。執著精神獲得了“碩爺”的尊稱,但是李碩認為,“碩爺是戲稱,老板才證明我真的無愧於舞臺,無愧於戲曲🪴。”
19.教書匠人馬芯蘭🧑🏿✈️:
從教40余年,她始終如一做名教書匠🏇🏻,馬芯蘭說𓀜,“一輩子只做好一件事😤,就是當好一位老師”。教改時,她將教材按知識的內在聯系及規律重新組合。潛心研究的數學教學方法締造出畢業班全班數學滿分的傳奇。
餐飲匠人
20.六必居傳承人楊銀喜:
近四十年始終堅持純手工腌製,一門心思把腌製醬菜作為畢生的事業,從未懈怠⇒。每天打耙近萬次🕵️♀️,日切菜50公斤每根薄厚2毫米,像儀器一樣精準識別含鹽度,這是楊銀喜令人拍案叫絕的三項絕活。“勤跑腿🙎🏻♂️🐏、多用心📐。”則是楊銀喜的秘訣。
21.西式甜品師楊軍:
百折不撓的實驗33次👮🏽♀️,終在國際甜品大賽中拔得頭籌。以對待藝術作品之心製作著每一份甜點。楊軍說:“對待作品時,要有耐心和細心📑,專心的時候🦮,連飯也會忘了吃。而且廚師既得動手,又得動腦,需要手腦合一地把色彩、味道🕧、造型等多種元素融合在一起🐀📲,是一個艱難的創作過程👂。”
22.國宴雕刻大師閆柱👦🏽:
糖雕“兵馬俑”“美猴王”“兔爺”等作品🫵🏽👶🏽,匯聚的是30余載的匠心獨運。24小時燈火通明地下廚房裏創作出60余件作品,楊軍說🛐,“外面是白天黑夜、刮風下雨,都與我無關🛌🏽。”每件糖雕作品都得歷經畫圖紙、收集材料、和面塑形⛸、著色等一系列工序。楊軍眼中,“人物造型的雕刻作品是最難的🪃🧝🏼♂️,尤其是臉部塑形,其中的‘點睛之筆’格外重要⏺。”
23.國家級品酒師杜艷紅🫷🧙🏽:
鼻子聞一聞🧗🏼♀️,舌頭品一下👍🏿,就知道這是什麽酒👨👩👦、采用什麽技術釀造🚟,杜艷紅的大腦裝著一本白酒酒譜。她嘗遍百酒🫵🏼,咫尺匠心🕺🏻,矢誌不移👷🏻♀️👨🏻🏫。一兩年的追蹤實驗只為白酒降低一度。杜艷紅說,“好的技藝需要一代一代的傳承🎋,沒有積累就不能有質的飛躍。”
紅星白酒研發高級技師杜艷紅
24.老舍茶館傳承人尹智君:
二分錢的大碗茶,沏出的是京魂與茶藝🤴🏿。在堅守與求變中✋🏼,尹智君堅信🧚,“創新是最好的傳承方式”,拓寬茶路👩❤️💋👩,將喝茶衍生成可以吃的茶——茶餐茶菜。尹智君說:“傳承傳統文化,就要把老北京的生活和性格帶到茶館裏👩🏿🏫,通過心與心的連接傳遞給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