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的數學期中考試是過程性考核,為體現考核方式的靈活性🙋🏼♂️,教研組決定給學生出一道簡述題。第一個題目是簡述本學期你對數學課的心得體會以及收獲🧸。第二個題目是簡述你知道的數學家的故事或有關數學的趣事。選擇其一完成🧖♀️,字數200±50字,文體不限🫃🏼,詩歌不少於4行。題目一出,學生驚呼聲一片:怎麽數學還有小作文🧎🏻♂️?怎麽數學還有心得體會?題都不會做,誰知道數學家的故事😯✡️?
學生對數學的印象一個字——難,對數學學習方法的印象一個詞——題海🤱🏻,對數學卷的印象一個式子——標準答案+對錯⚧,這些印象都已經根深蒂固🧑🏽。其實,在數學課的講授過程中,應該註意對學生進行數學史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這樣有助於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深入理解數學,從而可總結出最優解的解題思路。在新課導入時,還可以增加一些動手環節🧛🏻♀️,與學生更多的互動既能增進師生感情又能增加課堂默契度,並且有助於學生培養對數學的興趣。大多數學習數學較好的學生會覺得數學索然無味🛡,只為了考試而學好數學🤝。為了提升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就要求教師具備更廣闊的知識面,更開闊的視野,更多元的興趣以滿足不同類型🚐,不同要求的學生的需求。
在我們現行的教材的編寫中📚,已經體現了對數學史的滲透。在以前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經常忽略該部分的講授🧌,只註重知識的傳輸🚣🏿,往往讓學生自己課後自行閱讀,或者在課堂上給學生5—10分鐘時間閱讀,然後跳到下一節內容🥤。但大部分的學生自覺性都不高,課後不看🏋🏻,課堂東張西望🤠,又或覺得教材中該部分內容不考並且無趣👁。本學期開始,在學生註意力不集中的時候💁,我嘗試地講了一些與課程內容有關的數學家的趣事👷🏼♂️,或者玩一些數學遊戲☆,發現學生對數學史和數學遊戲有較濃厚的興趣。原本臨近走神的學生能立刻提起精神,在講述結束後,快速點題或重申主題,讓學生即時記憶👢,理解本節課的知識;原本註意力高度集中的學生也可放松一下,活躍課堂氣氛,有助於學生增強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對老師課堂的喜愛程度,進一步增進師生感情。
閱卷的時候發現學生“小作文”的內容大致分了兩種情況🚴♂️。選擇心得體會的學生普遍認為平時的數學故事和數學遊戲應該推廣🪺,要求以後的活動可以多開展一些。選擇講述數學家故事或數學趣事的學生僅有少數學生講述的是自己知道的數學遊戲🪽,大部分學生都是總結了課本原有的數學家的生平🧑🦲,甚至抄錄了原文。不難發現學生對數學史和數學遊戲既喜歡又陌生,所以在以後教學中我會堅持對數學史以及數學遊戲的推廣和實施💼,讓學生真正對這門既難學又枯燥的課程感興趣。